“医生,我现在走路越来越不活络了,在地上拖步走,这个手啊也没劲、不听使唤,最近晚上也睡不好,怎么都睡不着,翻来覆去的,吃药也吃不好,我这毛病估计也看不好了吧?”第一次见到沈阿姨的时候,我觉得她有些絮叨,有些焦虑,诉求有点多,唯一让我觉得和之前见过的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不一样的是,她没有典型的面具脸,笑容倒也不少,似乎已经对身患帕金森病的生活习以为常。
“沈阿姨,你这样的情况有多久啦?最早是动作慢,还是手抖?还是感觉胳膊、腿僵硬呢?”我深入地询问着病史。事实上,每一个帕金森病患者病史的采集要比我们神经内科常见的脑梗死、脑出血病史采集复杂得多,是一种慢性病程逐渐加重的过程,有些患者就诊的经历也比较曲折,因此也更加需要临床医生花多一些时间去详细询问病史,多一些耐心去做全面的体格检查。交流的时间多了,患者沈阿姨也觉得眼前这个医生不是想象中这么“高冷而严肃”,信任感在不经意之间慢慢加深了。
家住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的沈阿姨今年58岁,如今只身一人生活,7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之后又经历了丧子之痛,在这漫长的7年时间里,沈阿姨逐渐开始出现左侧肢体行动迟缓,左下肢拖步行走,迈步困难,左上肢做家务动作不灵活,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也曾被误诊为脑卒中,但服药效果不佳,后经人介绍在上海华山医院确诊为“帕金森病”,服用小剂量的“美多芭”后症状有所改善,但随着时间延长,亲近的人越来越少,孤单伤神时无人关切安慰,病情也在不知不觉中加重进展,如今吃药好像也不管用了,右侧肢体也出现类似左侧肢体的症状。沈阿姨的生活质量在不断下降,肢体活动不便、睡眠障碍、情绪不稳的困扰让她渐渐失去对康复的希望,疾病所导致的种种不适无时无刻不在限制着她的自由,沈阿姨也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
看着日渐颓废的妹妹生活过成了这般模样,沈阿姨的姐姐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带她来到启东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李军主任接诊了她,非常同情她的遭遇,鼓励沈阿姨说:“别担心,诊断是明确的。住院吧,我们好好地调整下药物治疗方案。我们有信心让你变得更好,你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所谓医者仁心,就是不仅要用医疗技术征服病情,更要用爱心为患者点燃康复的希望之光。李军主任带领着团队,对沈阿姨的症状体征、检验检查结果、就诊及服药经历等仔细研判,精心制定了一个适合沈阿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配合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等其他治疗措施。
住院第三天,也是调整治疗方案的第三天,看见李军主任来查房,沈阿姨开心地说:“我感觉走起路来轻松了不少。”第五天,沈阿姨笑开了花,说“李主任,我又能重新小跑步啦!”说着便主动站起身来,走到病房门口,再小跑步回到床边,就像刚学会一项新技能的小朋友,急于展示自己的才能那般可爱。李主任笑着说:“调整药物治疗后确实变化很大,我还记得你住院前那站不起、走不稳的样子呢,现在病情稳定,那就明日出院。回家按时服药,定期回来复诊。”
出院当天,沈阿姨穿了一件很好看的衣服,看着也有几分新,她悄悄告诉我:“买了没穿过几回,走路都走不稳,谁会注意到身上的新衣服啊,这次住院就当出了趟小远门,治疗效果好,我非常开心,难得穿着体面一回。”沈阿姨笑了,这样的笑容,跟入院时完全不一样,没有了那一丝自我解嘲的尴尬,反而多了些从容自信。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无法痊愈,随着时间延长症状会不断加重,但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症状以及延缓疾病进展。这次沈阿姨的治疗方案既要改善运动症状,又要妥善处理一些运动并发症和非运动症状,通过调整服药次数、剂量等综合措施加以改善。说到底,帕金森病患者离不开专科医生的诊治,离不开自身良好的依从性,离不开家属的关心、陪伴和支持。
启东是长寿之乡。根据启东市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常住人口的96.73万人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到达了35.48%。老年型社会已经悄悄到来,如何让老年人体面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做更多的健康科普,付出更多的关爱。在此,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们医生一起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当他们走不动了、反应慢了,不要觉得他们只是老了,可能也是生病了。如果说患帕金森病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我希望我们专科医生和这些帕金森病患者的相遇能成为他们“不幸之中的万幸”,我希望竭尽所能地带给他们对抗病魔的勇气和信念,带给他们对多彩生活的希望和畅想。让我们一起关注帕金森,关注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