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登录 | 旧版网站

党建廉政

党员知识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建廉政 > 党员知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大家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分三十个专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领会的重要辅助读物。

  
感悟真理力量 用好强大思想武器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通知精神,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用好《三十讲》,《新华日报》思想周刊特邀专家学者撰文,以飨读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进一步引向深入,中宣部组织编写出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我们要学好用好《三十讲》,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的理解和把握。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意义的认识。党的事业是在接力奋斗中向前推进的,党的理论也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发展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高高举起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举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使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有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世界最大政党有了主心骨、定盘星。这一思想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的实际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一思想凝结着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时代精华,深刻揭示和自觉遵循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历史逻辑,吹响了全党全国向民族复兴进军的号角。这一思想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鲜明提出一系列占据了人类道义制高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思想贯穿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风范,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和公仆情怀,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信念,忧国忧党、强国富民、胸怀天下、深邃厚重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念好念通这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真经”。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理解。系统性是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思想观点,集中体现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中。这些重大思想观点,在理论上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实践上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贯通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实、未来,构成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极大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髓的认识。学习要务求精义、见骨见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和世界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毫不动摇的初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色、最核心的内容,系统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时代之问,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就肩负起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华文明再创辉煌的历史责任,凝结着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磅礴力量,系统回答了“中华民族向何处去,怎样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之问,激励人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世界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和平、谋发展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对系统回答“世界怎么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给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要以一种“学到底”的精神,在全面学习领会基本精神、基本观点、基本要求的同时,深入理解掌握贯穿其中的理论精髓、核心要义。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价值的认识。科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既能指导人们客观地认识世界,又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立足新时代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宽广的视野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深刻回答了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规划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一整套发展总布局、总方略、总战略,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展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不少“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还要时刻警惕和防范“黑天鹅”式、“灰犀牛”式的风险挑战,只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才能保持定力、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突破,夺取新胜利。
 
     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方法论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学方法论问题,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他熟练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创造性运用于分析、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卓越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恢宏的战略思维,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观大势、谋大事,增强战略定力;贯穿着深邃的历史思维,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问题,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把握未来;贯穿着缜密的辨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注重“牵住牛鼻子”,用“十个指头弹钢琴”;贯穿着敏锐的创新思维,善于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开工作新局面;贯穿着清醒的底线思维,善于从最坏处考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牢牢把握主动权;贯穿着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增强问题意识,注重调查研究,善于积小胜为大胜,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范,是指导我们提升思维水平,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生动教科书。深入学习这一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学习好把握好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领。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狠抓不懈的政治任务,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融会贯通的沉潜过程,必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必须经常学、反复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要通过系统全面学习,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转化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正能量。
 
 
 精确把握《三十讲》的“理论钥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的出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论之窗。怎样讲透《三十讲》,重点要集中体现出深邃而缜密的实践底蕴。中宣部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委讲师团、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各高等学校用好《三十讲》。贯彻执行首要政治任务、推动落实各项要求,关键靠理论专家队伍、理论宣讲人才,靠大家的理论储备、精心准备,靠大家运用理论思维解开《三十讲》的“理论枢纽”、体认把握《三十讲》的实践意蕴。作为理论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四把“理论钥匙”。
 
      第一把钥匙:思想史脉。讲透《三十讲》,有时间和空间的要求,更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相互统一的要求。要深刻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版和2014版,均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十月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实践、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这六个时段讲清楚了社会主义思想从提出到现在5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三十讲》的第二讲则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0多年的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这五个维度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大家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维度,时空跨度逐步放大。这样的重点难点还包括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确立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时段、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两句话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等等。研究阐释宣讲这些问题,要立足历史大视野、发展大趋势,从新思想中把握新时代,从新时代中阐释新思想。
 
     第二把钥匙:实践走向。讲透《三十讲》,有实践进程中战略安排的要求,更有关键时间节点的要求。要全面把握党和国家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及其取得的根本原因。要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把握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要深入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条件、主要依据、实践要求。要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准确把握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内涵要求。要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理解把握如何确保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尤其要紧密结合本区域、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三把钥匙:文献文本。讲透《三十讲》,有理论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更有理论可信度和满意度的要求。《三十讲》编写期间,收集整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重要理论文章、重要论述摘编,就超过1000万字。我们要坚持广泛阅读、延伸阅读,泛读视野要宽,精读判断要准。需要梳理的代表性文献文本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重要讲话及重要论述、十九大专题文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文献、理论学习读本、重要报刊理论文章、学术期刊理论文章、大家名家的理论著作等8大类。《三十讲》大量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和重要讲话的原文原话、选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常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选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文献的精彩语句,可以说金句和妙语俯拾皆是、文采斐然、很接地气,这也要求我们熟读精通文献文本。只有使用理论文献得心应手,我们才能成为解读《三十讲》的行家里手。
 
      第四把钥匙:学科归宿。讲透《三十讲》,有专业和学科的要求,更有基础理论学科相互融会贯通的要求。前六讲和最后两讲,涉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国史等学科领域,中间的22讲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国际政治、军事学、党史党建等学科领域。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承担《三十讲》宣讲任务的依托学科。要充分发挥相邻学科如历史学、政治学的学科优势和作用。要根据宣讲内容、进度、对象的要求和特点,精心准备讲课提纲,合理配备宣讲队伍。要采用专题化讲授、菜单式授课、点对点交流、线上线下互动、网络视频点播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推动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高潮。
 
 
 
以更高站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建设美丽中国”专题论述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位置,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局面。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论断,有着深刻理论蕴涵和重大实践价值。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基础,生态环境不仅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生态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生态对民生的影响看,生态环境是与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以及与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
 
      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来都不是空洞抽象玄虚的问题,而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关联着的具体实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他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因此,执政党讲政治,就是要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要为老百姓着想。生态环境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上都有充分的表现。就国内政治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就国际政治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和国际关系紧张,成为引起国际冲突甚至发生战争的重要原因。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中一项新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为本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它以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方略,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为目的。生态文明的所有内容都与政治和社会有关,都与民生有关,本质上都归结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示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体现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结合的战略高度。
 
      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又包括美好的政治生活、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美好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生态生活。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会提出更高要求。呼吸新鲜的空气,喝干净的水,吃放心的食品,构成美好生活的底线。人民群众美好的生态生活表现为生态权益。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与发展,无法摆脱与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各种必然联系。生态权益就是人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权利以及行使这些权利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如占有、利用以及享受自然环境资源的各项权利以及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使人们享受环境福祉。
 
      将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问题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宗旨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执政党的使命宗旨,也是执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当生态矛盾越来越尖锐,人民群众对于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时候,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执政党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
 
      执政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宗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和生态安全当作重大的政治责任,树立起生态民生的理念。民生的生,不光指生活的生,还包括生态的生。从政治的角度看,民生还包括民声,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就生态民生而言,它与经济民生紧密相连,构成了经济民生的重要前提和自然基础。人民群众要吃饱,还要吃好,食品要安全,水要干净。要保护人们的生态权益,就要考虑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的承载限度,不能竭泽而渔地发展。
 
      由此可见,只有从讲政治和重视民生的高度认识生态环境问题,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实事抓紧抓实抓好,才能充分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真正将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优良的基础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打印此页】【返回】【顶部
扫一扫,关注人医公众号